最佳的体系为PBDB-TF:IDIC-4F,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13.52%。
考虑到PBDB-TF给体材料,在其他各个非富勒烯体系中的表现也较为良好,许秋决定将其认定为一个基准给体材料。
这就面临一个命名的问题。
一方面,PBDB-TF这个名称稍微有些长;另一方面,原初的PBDB-T材料是其他课题组开发的成果,许秋也存了一些私心,想把这个印记给褪去。
最终,许秋仿造学妹开发FTAZ系列从H1x命名到H4x,把新的三种PBDB-T衍生物,PBDB-TS、PBDB-TF、PBDB-TSF,分别命名为J1、J2、J3。
韩嘉莹的话,现在H用了,J也用了,日后有新的体系还可以命名为Y系列,不得不说,三个字的名字就是好。
这种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方法,许秋倒不是很感兴趣,不然ITIC系列他可以索性直接叫X1,可以这样做,但是没必要。
话说回来,对于给体这一块,许秋现阶段并不打算投入太多的精力。
因为他现在手上的实验数据非常丰富,而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宽带隙给体:窄带隙受体”的有机光伏体系来说,给体材料主要是锦上添花,器件性能主要还是看受体材料的表现。
就比如IDIC-4F体系,IDIC-4F和J2结合,效率有13.52%,但它和H43、J1、J3结合,效率同样不低,也分别有11.92%、12.27%和12.98%,哪怕是它和光吸收不互补的窄带隙给体材料PCE10、PCE11结合,器件效率都双双突破10%。
给许秋的感觉就是,受体材料如果非常好起来,对给体材料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不是太托后腿就行,类似于有种优势叫做“栓条狗都能赢”,这边就是“随便什么给体材料都行”,毕竟,窄带隙的非富勒烯材料才是这个体系光电流的主要贡献者。
实际上,之前徐正宏他们报道的IDTBR体系,采用多种标准给体材料都表现出不低的器件性能,在那时候许秋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猜测,现在大量的实验数据无疑证明了当时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许秋总结他这个J2:IDIC-4F体系的工作,主要有几个亮点。
其一,自然就是高效率了,相较于之前卡了三年的世界记录12.21%,器件效率足足提升了1.31%,这个幅度可不算小了。
其二,类似于之前IDIC体系,IDIC-4F体系同样可以做厚膜,比如300纳米的有效层薄膜,器件效率能够大于10%。
其三,基于这个体系的大尺寸器件,比如1平方厘米的器件,效率同样能够达到10%以上。
第二和第三点,可以合并在一起,然后与之前IDIC体系的推论整合,即:
“侧链改变→分子间位阻减小→有效层中受体分子排布变得紧密→电子迁移率提高→可以制备厚膜、大尺寸器件,能量损失降低,开路电压提高”
“氟原子的引入→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增强→受体材料的HOMO/LUMO能级变深、光吸收红移→短路电流提高、开路电压提高”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困扰有机光伏领域多年的一个难题,因为之前虽然也有号称能够做大尺寸、厚膜的体系,但效率都比较低,没有超过10%的。
高效率的例子,总是比低效率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而且,对于一个最高效率记录在12%左右,大多数体系都在10%以下的领域来说,效率破10%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不过,对于这篇工作的定位,到底投什么期刊,许秋还真有些纠结。bimilou.org
因为在学术圈,AM之类的顶刊和《自然》大子刊、CNS级别的顶刊,中间跨度非常大,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过渡期刊。
眼下的这个工作,能不能够的上《自然》大子刊还真说不好,可能五五开吧,看分到的编辑以及编辑选的审稿人。
毕竟魏兴思在《自然》大子刊这种级别的期刊面前就是个萌新,他虽然通过PY混过几篇《自然》大子刊,但都是夹在四五六七作者之中,没什么存在感。
而投这种级别的顶刊,要是通讯作者没点光环,还真的有点虚。
要是投了《自然·材料》、《自然·光学》,到时候审稿意见回来,直接把你转到NC了,那就有些尴尬了。
虽然NC也不差,毕竟能上NC的稿件,有较大的一部分是投《自然》或《自然》大子刊被打下来的,只要不是乱投稿,敢投CNS、《自然》大子刊的工作,多少都是有点东西的,这也是部分学者认为NC要比AM、JACS档次稍微高那么一丢丢的原因。
但这样一个突破性的工作要是到了NC上,许秋终究有些不甘心。
要是器件性能能够突破到14%以上,那就比较稳了。
可惜的是,现在模拟实验室中得到的结果,已经越来越接近最优条件了,基本上测出来是多少,现实中也就是多少,想要再提升0.5%还是有些难。
许秋估摸着,眼前J2:IDIC-4F体系,大概率已经接近基于ITIC衍生物的单结二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天花板。
想要效率向上突破,要么在现有ADA非富勒烯体系上做出重大改变,要么做双结叠层电池器件。
不过,这又是另外的两个故事了,和现在这个工作无关。
最终,许秋思来想去,决定瞄准和《自然·材料》、《自然·光学》同级别的新刊。
新刊嘛,就意味着机会比较多,毕竟缺稿件嘛,对稿件的质量要求就不会卡的太严格。
许秋大致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自然》最新的大子刊《自然·能源》,另外一个是《细胞》出版社的新刊《焦耳》,两个期刊都是对标能源类目的新刊,和他做的领域高度相关。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焦耳》期刊。
焦耳这个人,基本学过中学物理的都知道,虽然他在名气可能比不上牛顿、爱因斯坦,但无疑也是科学界处于第一梯队的人。
他是大不列颠的物理学家,在1841年发现电能和热能的转化关系,后来被称为“焦耳定律”,即电流通过导体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后来,“焦耳”也被划定为能量和做功的国际单位,1焦耳能量相等于1牛顿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米距离所做的功。
《细胞》出版社给新刊起《焦耳》这个名字,显然是图谋不小,有可能打算和《自然》、《科学》扳扳手腕的,当然基本上是扳不过的,毕竟CNS的年限摆在那里,名声早就积累了起来,就连国内很多普通百姓都知道这两个期刊的名字。
但不管怎么说,在《细胞》出版社的强势推动下,《焦耳》的影响力还是能够比得上《自然》大子刊的。
在确定了基本规划后,许秋自言自语的感慨道:
“我这边J2和IDIC-4F都合成出来了,现实中还刚刚停留在J1、IDIC的阶段,看来等收假后,又要赶进度了。”
“而且,开学后的事情,还蛮多的,既要做J2:IDIC-4F体系,又要开始摸索半透明、叠层器件,还要忙着江弯实验室装修,以及日后的实验室搬迁,前几天还答应了要去蓝河那边做技术指导。”
“想想还真有些头疼呢。”
暑假期间,魏兴思倒是没怎么骚扰许秋,只是给他发了几篇AM、JMCA的审稿,还有一些最新发表的文献,放假前投稿的两篇文章,AM和Angew都已经送审了,但还没有意见传回来,
审稿的话,许秋就随意看了看,他还是比较佛系的,一般不太会拒人,不是那种很tough(严苛)的审稿人。
AM的那篇是一个老外的工作,他们做的是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体系是类似于N2200的,他们基于N2200做了一个三元共轭共聚物,在N2200分子中引入了5%的刚性主链,把器件效率提升到了9%以上,打破了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世界纪录,之前的世界纪录大约是8.0%左右。
这篇老外的工作还是比较严谨的,数据非常翔实,支持信息中有20多张图,都排到了FigureS22。
最终,许秋就提了几个意见,算是“小改”。
按照许秋对有机光伏领域科研圈的观感,亚洲的科研工作者发的文章普遍比较水,除了文章的核心亮点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比较套路化的,看一眼标题,基本就知道他们打算讲什么故事。
而欧美的科研工作者,相对来说,每个工作的工作量都不会小,很多时候都会有较多的“私货”,或者说观点在论文中表露出来,因此读他们的文章就会比较费事一些。
全聚合物有机光伏的体系现在能叫上名字的材料,也就只有N2200一种,其他的材料基本都是扑街。
其实,许秋在开发出ITIC后,也产生了灵感,想着把ITIC做成聚合物的形式。
ITIC的结构是ICIN-IDTT-ICIN,那么在ICIN上引入一个单溴原子,再和双三甲基锡取代的噻吩直接进行Stille偶合反应,即可得到结构为[ICIN-IDTT-ICIN-T]n的聚合物受体材料。
合成难度也并不算高,只要把氯、氟原子换成溴原子即可,毕竟之前都已经拿到了ICIN-Cl、ICIN-F。
花费些精力,或许也能发一两篇AM档次的文章。
不过,最后许秋并没有选择自己去摸索这种可能性,毕竟全聚合物领域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许秋的科研理念是专注于一个方向做到极致,隔行如隔山,跨界太多,很容易扯到蛋。
反正世界上研究者有很多,像许秋开发出来了ITIC这样非常有潜力的体系,其他人自然会去跟风,把各个细分领域的研究给补全的。
可能不是每个研究者都有发CNS的能力,但既然混这行,吃科研这口饭,跟在大佬后面跟风喝汤的能力还是有的。
另外一篇JMCA的审稿,是国内徐正宏课题组的工作。
他们还是基于IDTBR的体系,不过效率没有其他IDTBR体系高,只有7.2%,大概是这个原因他们才投了JMCA。
许秋看着他们的工作没啥大问题,7.2%在现阶段也不算特别低,便没有拦着,提了几个意见,同样算是“小改”。
不过,许秋估摸着徐正宏他们应该一时半会儿也掏不出什么重量级的成果了。
毕竟像IDTBR这样的分子结构,调控空间有限:
首先A单元是饶丹宁,不似ICIN有很多活性位点,分子改性不好改;
其次是π单元,BT单元,引入氟原子的工作已经发表过了,其他优化空间也不大;
再次是D单元,IDT的侧链调控也已经做过了。
他们能做的也只有彻底更换D单元,也就是IDT的骨架结构了,比如换成IDTT或者其他结构,但这么做风险很高,不一定就能取得良性结果,扑街的概率很高。
除了这两篇审稿外,在最新发表的文献中,许秋看到其他科研工作者也在跟风行动,基于ICIN单元开发着ADA型非富勒烯受体材料。
一共有两个工作,通讯作者都是国内的熟人,一个是龚远江,另外一个是鲍原友。
龚远江就不说了,之前在开南大学开会的时候,他就收到了魏老师的提醒,后来因为莫文琳的关系,也得到了不少内幕消息。
鲍原友的话,倒是让许秋微微吃惊,之前他在交流大会上是演讲水平最差的一个,现在看来他在学术方面的嗅觉是蛮敏锐的。
两个工作,都是跟风学姐的IDT-ICIN体系,毕竟许秋的ITIC体系才刚发表在AM上不久,还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龚远江和鲍原友的材料效率都不高,只有5.22%和6.73%,分别发表在了《大分子》和AFM上。
看到鲍原友的工作发在了《大分子》上,许秋不禁觉得现在学术圈期刊的刊名真的有些形式化了。
这种ADA非富勒烯材料明显就是小分子嘛,结果这工作都能发在《大分子》期刊上。
当然,如果强行说给体材料是聚合物,是大分子,那也勉强说的通。
两个星期的暑假一晃而过,转眼又到了返校的日子。
许秋再次踏上了奔赴魔都的绿皮火车。 无尽的昏迷过后,时宇猛地从床上起身。想要看最新章节内容,请下载星星阅读app,无广告免费阅读最新章节内容。网站已经不更新最新章节内容,已经星星阅读小说APP更新最新章节内容。
他大口的呼吸起新鲜的空气,胸口一颤一颤。
迷茫、不解,各种情绪涌上心头。
这是哪?
随后,时宇下意识观察四周,然后更茫然了。
一个单人宿舍?
就算他成功得到救援,现在也应该在病房才对。
还有自己的身体……怎么会一点伤也没有。
带着疑惑,时宇的视线快速从房间扫过,最终目光停留在了床头的一面镜子上。
镜子照出他现在的模样,大约十七八岁的年龄,外貌很帅。
可问题是,这不是他!下载星星阅读app,阅读最新章节内容无广告免费
之前的自己,是一位二十多岁气宇不凡的帅气青年,工作有段时间了。
而现在,这相貌怎么看都只是高中生的年纪……
这个变化,让时宇发愣很久。
千万别告诉他,手术很成功……
身体、面貌都变了,这根本不是手术不手术的问题了,而是仙术。
他竟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难道……是自己穿越了?
除了床头那摆放位置明显风水不好的镜子,时宇还在旁边发现了三本书。
时宇拿起一看,书名瞬间让他沉默。
《新手饲养员必备育兽手册》
《宠兽产后的护理》
《异种族兽耳娘评鉴指南》
时宇:???
前两本书的名字还算正常,最后一本你是怎么回事?
“咳。”
时宇目光一肃,伸出手来,不过很快手臂一僵。
就在他想翻开第三本书,看看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时,他的大脑猛地一阵刺痛,大量的记忆如潮水般涌现。
冰原市。
宠兽饲养基地。
实习宠兽饲养员。网站即将关闭,下载星星阅读app为您提供大神肥美的韭菜的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御兽师?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